——數字化轉型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建筑業協會秘書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經濟規模躍居全球第二,令世界矚目。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艱苦卓絕的不懈斗爭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其中,建筑業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與新中國一道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建造”與“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并駕齊驅,共同發力,共同改變著中國面貌。
一、七十年來建筑業走過的光輝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筑業由起步而成長,不斷探索,幾經起伏,造就了三次大規模建設高潮。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進行全行業的改革,幾代建筑人始終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勇立時代潮頭,用五把改革之刀,實現了建筑業一次次的變革與創新。
1、三次建設高潮
——建國初期的基本建設高潮。1953年我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至“一五”計劃期末,建筑業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在城市建設方面,大規模新建改造三百多個城鎮和工礦區。建國十周年大慶,首都北京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成了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等十大地標性公共建筑,創下了中外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跡。在基礎設施方面,在崇山峻嶺中修筑的寶成、成昆、湘黔、貴昆和襄渝等鐵路,在青藏高原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的地段修筑的西寧至格爾木鐵路,都在施工難度極大的條件下成功貫通。在工業建設方面,建設了以蘇聯援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哈爾濱三大動力廠等為代表的“156項重點工程”,完成了900余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的工業建設,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是中國大規模工業化的起步。
——六十年代“好人好馬上三線”。從1964年開始,根據黨和國家對世界革命形勢的判斷,全國重點建設向川、云、貴、陜、甘、寧等為主的內地三線轉移,近半數設計施工力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先后建成包括攀枝花鋼鐵公司、六盤水煤礦等幾百個大中型骨干建設項目和數目眾多的小型配套工程,使這些地區工業生產能力迅速達到全國的約三分之一,許多偏僻落后的鄉鎮迅速繁榮起來。
——改革開放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全國只有193個城市和2000個小城鎮。到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59.6%,地級以上城市338個,并且造就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超大城市,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全國房屋竣工面積從1984年的3.5億平方米,增長到2018年的141億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長到2018年的39平方米。1978年末全國僅北京有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23.6公里。到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共35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運營線路總長度5761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4萬公里。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3.1萬公里,高速鐵路更是實現了從無到有,運營里程達到2.9萬公里。
2、五把改革之刀
——用工制度改革。上世紀80年代,借鑒河北邯鄲二建在唐山地震后援建工程“包工”的經驗,國家建委在全國推廣建筑用工制度改革。1980年,國家建委文件提出“原則上不再招收固定工,積極推行勞動合同制,增加合同工的比重”。到1986年,用工制度改革在全行業大面積推行,國營建筑企業農民合同制工人占到15%,多數施工企業農村建筑隊占一線生產工人的50%。改革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國家建設的投資成本。
——實行政企分開。1982年,建筑業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在全行業進行改革。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撤銷國家建工總局,組建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將國家建工總局直屬的第一至第六工程局,東北、西北、西南建筑設計院等,與專門從事對外承包業務的中國建筑工程公司合并組建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隨后,國務院發文,推進建筑業全面改革,各省市建工局也相繼改組成建工集團。“政企分開”擴大了企業自主經營權,推行“百元產值工資含量包干”,打破了“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較好解決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
——推行“項目法”施工。“六五”“七五”時期國家重點工程魯布革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個面向國際工程招投標的項目,日本大成公司中標總承包。現場只有30多個日本管理人員,卻實現了工期提前、質量提高、成本降低。國家計委、建設部專門成立小組,總結出了以“項目法施工”為核心的“魯布革經驗”。1987年,建筑業開始推行“魯布革”工程項目管理經驗,以“管理層與勞務層分離”為主要內容,以“項目法施工”為突破口,使總承包單位實現市場化、社會化配置資源,推動了我國建筑業組織方式變革和建設工程管理體制的深層次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建筑業在這個時期就開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現在大部分的國有建筑企業都通過整體上市、國有企業并購、民營企業參股、員工持股的方式完成了混改。而且建筑業的產業鏈也是混合經濟體的產業鏈,供應商基本都是民營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能夠激發建筑企業活力,讓國企以更加市場化的形式參與競爭,履行社會責任,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制度仍以所有制來劃分企業,頒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1988年)。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又頒布了公司法(1993年)。國家解除了對企業承擔的“無限責任”,轉變成為市場經濟下的“有限責任”,企業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同時,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有利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如中建集團2009年上市后,以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相結合,以融投資帶動工程總承包,企業規模、品牌、效益快速增長,實現了一次大的飛躍。
二、建筑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發展關鍵時刻
從國家層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報告還明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從全球層面,人類已經進入基于石墨烯、基因技術、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綠色工業革命)。從前三次工業革命來看,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會引發產業革命,從而推動建筑業的發展(如“蒸汽時代”的倫敦水晶宮,“電氣時代”的紐約帝王大廈,“信息時代”的悉尼歌劇院)。而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兩個領域,人工智能和節能環保都必將對建筑業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交織,建筑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未來未知,但未來已來。智慧建造等已經在重塑建筑業的傳統生態,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建筑業正朝著“跨界融合、集成創新”的方向跨越前進。
三、數字化轉型是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本世紀初,建筑業經歷了近十年總產值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長,之后行業規模擴張逐漸趨于平緩,發展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由規模轉向集約,并朝著高質量的方向轉變。
那么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其本質就是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通過積極應用新興技術,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目前,以數字建筑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推進建筑業新一輪的變革,整個行業正面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數字化轉型。
1、數字化轉型的基礎
我們可以用哲學的觀點來解讀數字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在大數據時代,就可以闡述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以用數字來表述的,因此數字也是運動的,數字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揭示數字的運動規律,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字技術。所以,應用數字技術,就是將建筑產業數字化,從“數據大”變為“大數據”。
然而建筑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體量大、建設周期長、項目地點分散、多專業、多關系方,造成數據積累和互通存在困難和障礙。一方面,建筑業是一個不缺數據的行業,因為規模大、項目多;同時,建筑業又是一個很缺數據的行業,數以萬計的數據資料都隨著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而消失了。
所以,建筑業數字化轉型首要的是實現所有業務系統中的數據互聯互通。利用信息技術和平臺工具,賦能產業鏈上的各個節點,這是建筑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礎。目前,中國建筑業協會正在搭建全國建筑業供應鏈信息平臺。
2、數字化轉型的實質
與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歷次變革相同,每一次變革都是通過調整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率。而不同的是,數字化變革給建筑業帶來的挑戰更大,機遇更多。
數字化轉型將實現建筑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三鏈融合。數字化的建筑業產業鏈,包括設計、采購、制造、施工和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數字平臺,將實現建筑業供應鏈的互聯網化,結合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應用,提升供應鏈效益,解決建筑業由離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塑造“互聯網+建造產業聯盟”的新業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精益建造,價值創造”,不僅是利益中心,更是價值中心,是為人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優質、低耗、高效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精品。
3、數字化轉型的方向
——工業化。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也曾經進行過一段時間建筑工業化的嘗試,但由于技術和標準體系的欠缺,以及轉型動機不強,進展比較緩慢。2017年,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指引下,加之數字經濟的浪潮,疊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環保的倒逼效應,我國的建筑工業化重新加速啟程。
一是BIM技術實現了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BIM技術的應用,打通了項目從設計到施工、運維的全生命周期,解決了信息的充分共享問題,創造了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和全產業鏈的應用價值(敦煌文博館項目,42天完成2.5萬張圖,8個月建成)。
二是裝配式建筑推進了建筑工業化的進程。裝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實現包括建筑設計、工廠生產、現場裝配等建造全過程的現代工業化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技術體系是從多維度對建筑產品的整體提升,包括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總裝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節能環保技術的集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配式建筑的結合,將更有效的提升工程質量,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設成本。
——綠色化。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發展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義,也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我國目前建筑及其建筑相關產業的耗能占社會總能耗的51%,現有建筑面積至少產生25億噸垃圾,占我國城市垃圾總量的33%以上。數字技術為建筑業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
一是綠色建造。綠色建造主要聚焦在施工階段,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綠色建造的實現一方面依賴于科學管理,通過實行一體化的建造管理方式達到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另一方面,綠色建造的實現依賴于技術的持續進步,實現建筑工地“近零”建筑垃圾的目標。
二是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是聚焦到建筑產品本身,從設計階段就開始介入。目前我國的綠色建筑面積已經超過10億平方米。此外,被動式建筑、零碳建筑也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技術的進步也推動著建筑產品的迭代更新。
所以,無論是綠色建造,還是綠色建筑,都是貫徹中央新發展理念,在全面轉型升級基礎上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建筑業的數字化轉型不能偏離了綠色發展的方向。
——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又一重要內涵。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行業內出現了不少與智能有關的新概念,如智能建造、智慧建造、智慧工地、無人建造、精益建造等等,并催生了一系列新業態。
一是以智能建造為代表的建造方式的智能化。5G、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催生全新的建造施工方式。如使用工業機器臂進行自動砌筑墻體、綁扎鋼筋。一些新興的智能建造機器人,已經能夠完成輕鋼龍骨隔墻的裝配,自動碼磚、自動碼地板以及水泥3D打印等施工作業。未來還將實現遠程現場環境監測、建筑物三維建模、施工質量監測、安全巡檢等功能。
二是以智慧供應鏈為代表的智慧服務。建筑業擁有5600多萬從業人員,幾十萬家企業,關聯著國民經濟的50多個行業,2000多個種類,以及3萬多種規格的產品。這樣一個龐大的行業,必須要有供應鏈管理的思維,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一些互聯網企業、金融業企業已經開始跨界融合,推出了智慧供應鏈平臺。未來,建筑業將朝著“平臺化發展、產業鏈共贏”的模式,構建產業發展的生態圈,創造全產業的智慧服務。
結語:
20多年前,美國著名學者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預言了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數字不再只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如今預言都已一一實現。但帶給我們更大的啟示是,要深刻認識人與時代的關系。技術的最終形態都將為人的活動服務。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持久的力量。我們的使命是“數字化轉型,拓展幸福空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建筑業的每一次創新與變革,也同樣是為著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愿走過70年的中國建筑業,不忘初心,乘著數字化變革的東風,揚帆再出發。
來源:中國建筑業公眾號